与原定共读一年《牛津通识读本》的朋友聊天,一月刚过半,她便放弃,说:「《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》好无聊,看了前两章就不想再读了。」
放弃阅读计划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, 但她言语间若有似无对虚构、原创的着迷令我烦躁。她学的是俄罗斯文学,曾将情绪排遣与创作对立起来,以为「那样会把情绪沉没,依赖他人永远上升不到自主思考的层次」。
排解消极情绪何以不能继续思考?何种思考需要非沉溺在悲伤、感性中不可呢?说的或许是文学创作,但「文学」在何种意义上具备原创性,是又一个庞大的命题了。
她的观点带有偏见色彩,仔细去理解,其实分歧在于写作类型之分。我乐于接受传达性、科普状的知识普及内容;她则更关注情绪等对文学创作、理解自身的益处。但不是这样,写作确乎是灵感之灯,但也普遍起到更为广泛的思想传达功能。二者近乎锦上添花的关联,而灵感终究是一现的昙花,难以把握时,不如耐心吸收一些知识。
强调灵感的也不止是她,对细碎状灵感碎片执者繁多,我并没有强烈的反灵感倾向,只是语段如果仅靠直觉连接,实在难以讲通。
再以李如一《科技创业者不是好编辑》为例,原文引用如下:
Raymond 在啁啾会馆问我对于 Matter 怎么看。我刚申请内测,还没用上。Raymond 说它有点像轻芒。看了一眼简介,大概不会像轻芒那样强人工编辑。不过两者的共同点在于产品的设计者为自己赋予了编辑的职能(尽管她们可能很不喜欢编辑一词)。在 Matter 这边,她们是这么说的:
「Matter 并不以出版社为中心,而是以作者为中心。因为决定文章品质的是写文章的人。」
这让我想起最近 Benedict Evans 的一篇文章。他说社交网络上的言论自由问题很复杂,具体个案的细节不同,每个国家情况也不一样。现在大家说互联网也要监管,但程序员和产品经理对监管毫无经验。(中国这样的国家除外,监管并不是可以「大幹快上,摧枯拉朽」(‘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’)的。)要言之,三十多岁的科技创业者根本没有能力处理这些问题:「她们在社会问题上的识见和公信力不如报纸主编,在政治问题上的识见和公信力不如监管部门,她们也不是法律。」这完全不是 iPhone 诞生时老手机公司的傲慢,因为我们知道 iPhone 不是手机,而是电脑。而苹果在做 iPhone 前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电脑。
我对监管也毫无经验,更无爱好。所以我虽然认同 Evans,但也不至于要为监管部门说话。但同样的话也应该有人对那些想承担编辑职能的科技创业者说。「决定文章品质的是写文章的人」?这一看就是并没有在知识生产系统中浸泡过的人说的。
Matter、轻芒、以及在此之前的许多同类产品,都是科技创业者自以为可以做编辑的产物。她们认为自己可以做编辑,但是又打心眼里轻视编辑。这种轻视就她们的立场而言是正确的,因为编辑就是反规模化。但妳不可能做好妳轻视的事。
还是去读真正的编辑编出来的东西吧。
典型的灵感写作案例,一句话接一联想,联想续一类比,类比后则是观点连观点,直至最后得出论断。阅读体验佳,在六百余字内折叠、潜藏众多锋芒,A 直指 B,毫不拖泥带水,完全在模拟神经突触间生物信号的传递。
但细究起来,监管在国内外分别如何处境,内容聚合平台在多大程度上有监管必要,科技公司的编辑不可以是曾经的报社主编吗?一切难说。
语段最后推崇「小鸟文学」,好奇心日报的后续之作,同样符合一种直觉,来自于我。
读就好,不必分什么「原创」「真正的编辑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