表述观点时常常心得其意,然而张口忘言,无所适从,或是由于他人所问所答离题千万里,或是自身所学不成火候,事后整理资料,集锦如下。
表述一:汉语中的“奇字与偶字”
“偶语易安,奇字难适”一语最早出自于南北朝,刘勰所著《文心雕龙》(一说刘大櫆《论文偶记》),在诗社沙龙中引此以批评几首语言蹩脚的现代诗。似乎没有人听过,反驳说:“旧体诗中五言、七言又怎么说呢?”
如何作答?不必作答,本就牛唇不对马嘴。
“奇字难平,偶字易适”所讨论,是汉语“音步必双”的特征,而非单句话字数总和是奇是偶(尽管字数总和或多或少也反映了音步的奇偶使用)。旧体诗歌多注重骈偶与对仗,语言整齐匀称、朗朗上口,唐厚成就此论述了汉语诗对节律美的追求。
当然,我更偏爱叶子南更具操作性的文字:
汉语之所以如此注重音韵和节奏,这可能与汉语的书面语起源于诗歌有关,因此对称、音韵等特点一直延续到今日的白话书面语中。另外,汉语中的汉字是单音节的,所以音节的配合往往十分重要。如果你说:“我身健康”,怎么听都不顺耳,改成“我身体健康”就好了。同理:“他房宽敞”听起来总觉得不够完整,成:“他的房间宽敞”,节奏就比较和谐,意思也更明白。由于汉语一字一音节的特征,双音节和四字结构总能创造出更好的语感。因此汉语是:“偶字易适,奇字难平”。所以在翻译有些并列的词组时,就应该尽量保持偶字结构。“飞机小便宜”就没有音乐感,改成“体积不大,造价便宜就是“偶字易适”的一个范例。译者当然不能一味地追求四字结构。汉语中也常见奇偶并存,在变异中求得音乐美:“明月中天,照见长江万里船”就是双音节和单音节并存,照样创出美感,写出意境。总之,单音节、双音节的灵活组合,对偶排比的合理运用,不仅能表达出复杂的思想,也能创造出铿锵的美感。出自高手的汉语往往是驾驭音韵和节奏的典范。看下面这段文字:“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,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,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,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,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,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,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,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。”其中一共八个“一种”,每两个一对,一对中两句的字数相同,结构相似,音韵节奏全被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。
当然,过多使用偶字、四字格着实有卖弄文采之嫌,又臭又长,此种现象多出现于政府公关文之中。
“我们承诺:追求天人和谐,人际和谐,身心和谐,追求人人相亲,人人平等,天下为公,努力实现我们城市的和谐统一。”
“重视潜在公众,未雨绸缪,加强预测,防患于未然,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”
“应急救援队伍全体指战员要做到对党忠诚、纪律严明、赴汤蹈火、竭诚为民”
……
偏爱叶子南有很多理由,他所给答案简明扼要,这是其中之一。
有些学生经常说,他们不喜欢过多使用成语,以免有卖弄文笔之嫌,这是完全正确的。译者不应该为文字而文字,故意去堆砌一些华丽而无用的词语。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忘记了汉语行文的特色,以及因此产生出来的音韵节奏的特色。英语虽然也讲究音韵的和谐,但由于形合为其主要特征,音韵节奏往往屈居次要地位。相比之下,汉语的音韵节奏就显得更为重要。这种重要性不单单体现在诗歌等精练的文学作品中,其他作品亦如此,甚至可能为了节奏而牺牲语法的正确性,这点与英文恰恰相反
附一些他人论述。
以汉语为例。韵律学上讲的“音步必双”理论。汉语失去了“双韵素音步”实现为“韵律词”的条件(上古复韵尾脱落,音节结构变化所致),只能以“双音节音步”来实现“韵律词”。韵律学上有所谓“偶语易安,奇字难适”,就是说明汉语中“双音节韵律单位”的普适性。
实际上,文学翻译的“活”,还远远不止是词语表层义、联想义转换变通的“活”,它还涉及到再现原作“文学性”与美学价值的方方面面。一直被人们当作“异化”典范的“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”(“一石两鸟”),是否就能作为佳译,放之四海而皆准呢?恐怕未必。字词的语义,包括文化义,当然重要,但在汉语中,字词的声调与节奏的搭配却也同样重要。须知,汉字没有不发音的哑音节(silence),而是一字一音。此外,汉语中元音辅音相同,元音较之辅音还常常更占优势,并且比之英语,汉语还又多出了一个声调(tone)因素,这就使得汉语音节自然地就形成了界线分明、结构整齐、乐音比例大、噪音比例小的鲜明的音乐风格。⑨诚如龚光明先生所指出:“汉语词的信息本质上不是靠音素线性排列均匀摊派的,而是靠声韵双拼的,由是,声、韵、调三者结合的协和搭配是汉语音乐性的基本条件。”⑩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常说“胜败/输赢”,不说“败胜/赢输”;常说“惊涛骇浪”,不单说“惊涛”或“骇浪”的原因所在。其实它们之间的语义并无二致。再如“香车美女”,女人天生有美、丑之分,但汽车哪有香、臭之别呢?可要是抽掉这个“香”字,问题马上就来了:“车美女”三个字,怎么念怎么别扭。个中缘由就在于汉语“偶语易安,奇字难适”(刘大櫆《论文偶记》)。换成“汽车美女”又如何?同样不妥。跟“香车美女”一比,怎么读怎么不够“味”。